近期,我校基础医学院学科团队积极围绕国家重大研究领域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科建设重点方向,针对肠道菌群、免疫细胞治疗、代谢编程等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为相关疾病发生机制解析和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肿瘤防治全省重点实验室徐林教授团队相继在国际期刊J Adv Res(IF:13.0,1区Top)、Pharmacol Res(IF=10.5,1区Top)、Nature子刊Npj Biofilms Microbi(IF:9.2,1区Top)、Pharmacol Res(IF=10.5,1区Top)等发表系列论文。
代谢重编程是肿瘤发生和治疗抵抗的核心机制。系列研究显示多基因在肿瘤等疾病发生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在系列工作基础上(Mol Biol Cell, 2013;Cancer Cell Int, 2015;Cell Biosci, 2020; Hepatology, 2021; J Adv Res, 2024等),徐林教授团队系统阐述了多基因非编码RNA家族成员--miR-7调控肿瘤糖酵解的分子机制网络、信号通路交互作用及其对肿瘤微环境的影响,包括:miR-7通过直接靶向葡萄糖转运蛋白(如GLUT1)和关键糖酵解酶(如HK2、PKM2、LDHA、ENO2),并精细调控PI3K/AKT/mTOR、MAPK、Notch、HIF-1α等多个核心信号通路,成为肿瘤糖酵解代谢的多层面核心调控因子。更重要的是,miR-7通过抑制乳酸生成和调节免疫检查点(如PD-L1)表达,重塑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实现了“代谢-免疫双调控”,为开发靶向代谢重编程和协同免疫治疗的新型精准肿瘤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518088)。
激活转录因子3(ATF3)作为典型的应激响应蛋白,在多种生物过程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团队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系统概括了ATF3在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糖代谢及其他代谢通路中枢纽的作用;重点阐述了ATF3表达调控的复杂性及其相关修饰,包括磷酸化、泛素化、SUMO化修饰和NEDD化修饰等,特别是ATF3控制靶分子(如p53)的泛素化,从而在肿瘤中发挥功能的新机制,为揭示ATF3在肿瘤发生过程中细胞应激反应提供了新见解,并将对开发新型干预措施起到积极作用(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978658)。
肿瘤发生涉及肿瘤细胞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脂质代谢重编程,包括脂肪酸的摄取和利用、胆固醇的排出,控制TAM的极化并影响肿瘤的发生。结合相关工作,团队详细分析了TME中TAM与不同细胞群体代谢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对M1向M2表型极化和肿瘤进展和治疗的潜在影响。系统讨论了开发基于脂质代谢调节(或增加M1/M2样TAM的比例)重新编程TAM的肿瘤治疗新策略的价值和存在的潜在问题,为今后临床治疗应用提出了新的方向。该论文已进入2025年ESI高被引论文,也是继2024年团队实现首篇ESI高被引论文(Zhao J, et al. J Adv Res,2024;IF:12.88,ESI高被引)后的新进展(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re.2024.02.009)。
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串扰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其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具体信号分子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因此,进一步研究特定微生物在疾病或维持健康稳态方面的确切功能是至关重要的。Parabacteroides作为下一代益生菌的候选者,已被报道在肥胖、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系列相关工作上(Pharmacol Res,2025年;Biomed Pharmacol,2024年),团队系统概述了Parabacteroides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影响其在肠道定植的因素;归纳了Parabacteroides对宿主健康的影响,及其与代谢综合症、抑郁症、神经系统疾病、肠道屏障相关炎症以及肿瘤等疾病之间的潜在联系;讨论了关于Parabacteroides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并展望了相关研究前景,以期为今后肠道微生物临床干预疾病治疗新策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文章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40681519)。
肿瘤防治全省重点实验室汪显耀博士团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相关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J Immunother Can》(IF=10.6,1区Top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聚焦于突破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瓶颈。鉴于CAR-T细胞仅能识别细胞表面抗原,限制了其在实体瘤中的应用,团队创新性地转向T细胞受体(TCR)疗法。TCR能够识别由MHC呈递的细胞内抗原表位,克服了CAR-T疗法的局限。然而,TCR数量有限且MHC限制性强,汪博士团队通过构建NFAT-GFP报告细胞系统、新抗原呈递系统和高效TCR组装平台,结合HPV16阳性宫颈癌患者的单细胞测序数据,精准筛选并鉴定出靶向HPV16的肿瘤特异性TCR及其抗原表位。这一成果不仅为宫颈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向策略,还为开发高效TCR筛选方法开辟了新路径,有望拓展TCR-T免疫治疗的应用范围(文章链接:https:// doi. org/ 10. 1136/ jitc- 2025- 012029)。
基础医学院生物学学科李姣博士团队与同济大学相关团队合作,在Cell子刊Cell Discovery(IF=12.5,1区TOP期刊)发表研究成果。该研究主要围绕宇航员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骨丢失,诱发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等难题,通过后肢悬吊动物模型模拟微重力环境及对骨髓原位细胞标记和功能亚群分析,发现微重力条件下力学敏感性微小RNA miR-337-3p表达上升,抑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与活化,从而导致骨丢失。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微重力环境下骨丢失的新机制,还提出将缺失miR-337的MSCs作为新型干细胞制剂,经体内移植后可有效防治微重力所致的骨丢失,为临床防治废用性骨质疏松提供了新思路(文章链接: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378244)。
上述系列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支持。系列研究成果体现了我校基础医学院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团队合作,特别是校外合作工作等方面取得成效。(审核|一审:罗军敏、李晓,二审:上官腾飞,三审:杨清玉;撰稿:苏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