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第二附属医院宗维(在读博士)在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IF=12.5,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发表题为“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pectin polysaccharide fromPhyllanthus emblica fruits and their antitumor effect via macrophage polarization in the cold immune micro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从余甘子果实中分离纯化出具有特定结构的果胶多糖PEP-1,创新性揭示其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重塑“冷”肿瘤微环境实现抗肝癌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为天然多糖类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第一作者是我校第二附属医院药剂科宗维(在读博士),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共同完成单位。
该研究通过热水提取、乙醇沉淀、阴离子交换与凝胶渗透层析联用工艺,从余甘子干燥果实中分离纯化出均一性果胶多糖PEP-1。经GC-MS-甲基化、核磁共振(NMR)等技术进行结构解析解析,PEP-1为分子质量156.8 kDa的同源半乳糖醛酸聚糖,核心重复单元是α-1,4 -糖苷键连接的半乳糖醛酸(GalA),部分羧基存在甲基酯化修饰,这一特殊结构是其免疫活性的关键基础。
该研究证实,特定浓度PEP-1能显著诱导体外M2型巨噬细胞向抗肿瘤M1型极化,通过激活NF-κB与MAPK信号通路,促进促炎因子释放、下调M2标志物,其预处理的M2巨噬细胞条件培养基可剂量依赖性促进肝癌细胞凋亡,且对正常细胞无毒。在荷瘤小鼠模型中,PEP-1口服后能经胃肠道吸收,靶向肿瘤微环境并结合TAMs,提升M1型TAMs比例、降低M2型数量,将“冷”微环境转为“热”微环境,显著抑制肿瘤生长。该研究阐明PEP-1 “结构-活性”关系,验证口服天然多糖靶向TAMs调控肿瘤免疫的可行性,为肝癌治疗提供新候选分子。此外,研究团队后续计划进一步优化相关工艺,探索联合治疗方案,推动成果向临床转化。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审核|一审:李晓,二审:上官腾飞,三审:杨清玉;图文:第二附属医院)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25.124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