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

欢迎词

尊敬的各位青年科技工作者: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今天在遵义开幕了。在此,我代表大会组委会热烈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卫生青年专家并致以诚挚的问候!

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是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共同主办,围绕全国医药卫生研究工作重点,针对卫生与健康领域重大科技问题,集聚全国优秀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开展交流和研讨的全国性学术论坛,自1987年创办至今已连续举办13届。

为了加强医药卫生科技领域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迅速成长,共同探讨医学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推动医药卫生领域的自主创新研究和科研进步,今天,在历史文化名城遵义,我们隆重举行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本次论坛以“新时代 新科技 新征程——加快医药创新步伐 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内容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论坛邀请了多位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和优秀中青年学者作大会报告,围绕重大疾病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出贡献。

遵义,是黔川渝三省市结合部中心城市,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因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而闻名于天下。遵义旅游资源丰富,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拥有世界自然遗产赤水丹霞,世界文化遗产中世纪古军事城堡海龙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两个世界遗产的城市之一。在学术交流之余,大家可以领略“红色圣地醉美遵义”的绚丽风采。祝大家在遵义期间愉快!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大会主席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

王辰院士

 

2019年10月24日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

组织结构

论坛主席:王辰杨青吴沛新

论坛执行主席:何志旭 王健伟

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王辰

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 辰王健伟巴德年付小兵乔 杰刘建国

刘德培阮长耿李兰娟杨 青杨宝峰吴沛新

邱贵兴何志旭沈 岩张 学张抒扬张学敏

林东昕郎景和赵玉沛胡盛寿段丽萍顾东风

徐建国高润霖黄荷凤曹雪涛程 京程书钧

强伯勤詹启敏赫 捷魏于全

论坛秘书长:王健伟 刘建国

论坛执行秘书长:张华蔡善君余昌胤

论坛副秘书长:郭宇亮

论坛秘书处:

高百红 刘海涛 郑彩云 朱钦磊 陈柯羽 付文华 白慧君

王彩云 冯 昊 杨涛莲 王 灿 王 卫 崔艳梅 高 迪

孙如煜 刘代顺 俞 松 廖文波 李晓飞 袁 怡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主席

王辰,呼吸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肺栓塞与肺动脉高压、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新发呼吸道传染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烟草病学等领域的医疗、教学与研究工作。长于呼吸疑难病与危重症诊治。做出序贯机械通气、肺栓塞减量溶栓疗法、确证中药对流感疗效等多项创新并进入国际指南,指导改善临床实践。承担国家及国际重要研究项目10余项。在New Engl J Med、Lancet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专著《肺栓塞》《呼吸支持技术》与国家规划教材《内科学》《危重症医学》等1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世界卫生组织控烟杰出贡献奖。

具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中日医院、北京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和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领导和管理工作经验,在学科建设和行政管理上取得显著业绩。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主席

杨青,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教司司长。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主席

吴沛新,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党委书记、副院校长。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执行主席

何志旭,医学博士学位,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后,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核心专家。现任遵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先后主持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干细胞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系,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开展了“人体细胞与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克隆”来源的胚胎干细胞系,实现了发育生物学及治疗性克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获得国际专利两项;在国际上首次使用胚胎干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功制备抗骨髓瘤疫苗获得成功,为“工厂化”制备肿瘤疫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小剂量阿司匹林抗氧化的新药理作用。上述研究填补了国内及国际学科领域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3年以来分别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等荣誉称号,并获第七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和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次。


第十四届全国医药卫生青年科技论坛执行主席

王健伟,男,博士,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教授(长聘)、研究员,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克里斯托弗·梅里埃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的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2014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2013年),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国家“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Biosafety & Health杂志执行主编,Frontiers inMicrobiology等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20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100篇,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6项。


会务安排

一、 报到安排

10月23日 14:00-22:00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大堂;

10月24日 7:30-8:30 遵义医科大学会堂东门入场口。

二、 用餐安排

正式代表会议期间用餐均在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10月25日中午临床医学分论坛的参会代表在附属医院职工餐厅用餐。

三、 用车安排

时 间

乘车地点

10月24日7:50

创元千禧大酒店停车场

10月24日11:30

遵义医科大学会堂外

10月24日13:40

创元千禧大酒店停车场

10月24日17:20

遵义医科大学会堂外

10月25日7:40

创元千禧大酒店停车场

(临床医学分会场论坛参会代表)

10月25日7:50

创元千禧大酒店停车场

(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场论坛参会代表)

10月25日11:10

遵义医科大学图书馆大门外

(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人工智能分会场论坛参会代表)

10月25日12:30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停车场

(临床医学分会场论坛参会代表)

10月25日13:00

创元千禧大酒店停车场

(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医学人工智能会场论坛参会代表)

10月25日17:00

遵义医科大学人文楼外

四、 主要地址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新区学府西路6号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蒲新区奥体西路88号

五、 遵义天气

日 期

温 度

天 气

星期三

2019年10月23日

13℃~17℃

小雨

星期四

2019年10月24日

12℃~15℃

星期五

2019年10月25日

12℃~14℃

六、 温馨提示

1.敬请各位嘉宾按照活动日程安排参加各项活动;

2. 参加大会时,请各位嘉宾在联络员和志愿者的引导下在会场嘉宾席指定位置就座;

3.就餐时,请凭餐券在指定地点就餐;

4.请妥善保管自己的物品;

5.请您保重身体,如有不适,请及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七、 联系方式

1. 会务组

张华 13910957617 郑彩云 18901268122

李晓飞 18275608435 俞松 13708520222

周旭美 13007870327 李岩 13765910537

姚新生 13985671591

2. 接待组

郭宇亮 13885226193袁 怡 18089624111 吕登高 15185258080 徐亚沙 15085117537

3. 联络员组

李晓 18183468700 何芋岐 18586720828

4. 安保组

李毅 18089669888

5. 医疗组

黄源劲 15985033788

6. 酒店经理

赖明明 13985294470


日程安排

日 期

时 间

活动内容

地 点

10月23日

(星期三)

全天

报 到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大厅

18:00-20:30

自助晚餐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

10月24日

(星期四)

上 午

7:00-8:00

自助早餐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

8:30-9:10

论坛开幕式

主持人:王健伟

地 点:遵义医科大学会堂

1. 论坛主席致欢迎辞

2. 遵义医科大学领导致辞

3. 遵义市领导致辞

4.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教司领导致辞

5. 贵州省领导致辞

9:10-9:30

领导、专家合影;茶歇

院士论坛

主持人:何志旭

地 点:遵义医科大学会堂

时 间

报告人

单 位

报告题目

9:30-10:10

李兰娟

浙江大学附属

第一医院

5G技术加速智慧医疗发展

10:10-10:50

张学敏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肿瘤防治的国际前沿与挑战

10:50-11:30

林东昕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

食管癌基因组改变与精准防治

11:30-14:00

午 餐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

10月24日

(星期四)

下 午

14:00-14:40

顾东风

中国医学科学院

阜外医院

血脂与冠心病基因组研究

和临床应用

14:40-15:20

陈世卿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人工智能在医学的应用

15:20-15:40

茶 歇

专家论坛

主持人:陈薇、程涛

地 点:遵义医科大学会堂

15:40-16:00

张 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罕见病致病基因研究

16:00-16:20

骆清铭

海南大学

全脑网络连接的高分辨光学

成像与可视化研究

16:20-16:40

陈 薇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重组埃博拉疫苗的研发

16:40-17:00

程 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

造血干细胞研究现状与

发展方向

17:00-17:20

夏宁邵

厦门大学

服务于临床需求的科研创新

17:20-18:30

晚 餐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

10月25日(星期五)

上午

7:00-7:40

早 餐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

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

8:30-11:10

分论坛第一会场

附属医院第二住院楼四楼

多功能厅

临床医学

分论坛第二会场

行政楼一楼

多功能厅

基础医学

分论坛第三会场

图书馆一楼

一号多功能厅

药 学

分论坛第四会场

图书馆一楼

二号多功能厅

公共卫生与

预防医学

分论坛第五会场

图书馆七楼

多功能厅

医 学

人工智能

11:10-13:30

午 餐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临床医学分论坛的参会代表在附属医院职工餐厅用餐)

10月25日(星期五)

下午

专家论坛

主持人:吴玉章、黄爱龙

地 点:人文楼学术报告厅

13:30-13:50

吴玉章

陆军军医大学

(原第三军医大学)

Progress & challenges in immunotherapy

13:50-14:10

黄爱龙

重庆医科大学

TDF耐药的发现与鉴定

14:10-14:30

庾石山

中国医学科学院

药物研究所

濒危动物药材药效物质及其高技术代用品研究

14:30-14:50

宋咏梅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

非编码RNA在食管癌中作用机制研究

14:50-15:10

茶 歇

专家论坛

主持人:程功、蓝柯

地 点:人文楼学术报告厅

15:10-15:30

程 功

清华大学

蚊媒病毒传播循环分子机制

研究

15:30-15:50

蓝 柯

武汉大学

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 Toward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ts Latency and Pathogenesis

15:50-16:10

肖建辉

遵义医科大学

人羊膜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临床应用潜力

16:10-16:30

王成锋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医院

基于胰腺癌的诊治现状,对肿瘤防治的思考

16:30-17:00

闭幕式

主持人:刘建国

1.论坛颁奖

2.大会执行主席何志旭书记作会议总结

3.大会执行主席王健伟副院校长致闭幕辞

17:00-17:30

离 会

17:30

晚 餐

遵义创元千禧大酒店一楼餐厅

 

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临床医学分论坛

会场:附属医院第二住院楼四楼多功能厅

时 间

姓 名

报告题目

8:30-8:40

钞晓培

在新发子宫内膜癌患者中比较不同Lynch综合征的筛查策略:中国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8:40-8:50

杨 鹏

骨盆前倾在单步态周期中的动力学、逆动力学特征及其对髋部应力的影响

8:50-9:00

许宋锋

45例软组织肉瘤的基因突变图谱分析

9:00-9:10

吴南楠

北京汉族妊娠期糖尿病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9:10-9:20

刘权贤

口服联合经胸壁超声导入利福平结核性胸膜炎胸腔积液中 利福平浓度的变化

9:20-9:30

乔佳佳

IL-35重组蛋白对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的干预研究

9:30-9:40

梁乃新

血液游离DNA甲基化检测用于早期肺癌的无创检测

9:40-9:50

孟令峰

骶神经调控术临床疗效与患者年龄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9:50-10:00

陆 韦

高通量测序法对非器质性厌食症儿童肠道菌群的分析

10:00-10:10

王 淼

中高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的初步临床研究成果分析

10:10-10:20

金甦晗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鉴定牙周炎发病关键lncRNA

10:20-10:30

赵亚杰

针灸促进胰/胃肿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缓解术后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

10:30-10:40

刘晓东

骶神经植入术治疗老年人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多中心研究

10:40-10:50

付春龙

代谢综合征对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二次电切阳性的临床意义

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基础医学分论坛

会场:行政楼一楼多功能厅

时 间

姓 名

报告题目

8:30-8:40

彭波辉

P38 MAPK信号通路在漆树酸改善苯肾上腺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中的作用

8:40-8:50

张 沫

唾液酸化糖肽的富集分离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8:50-9:00

苑晓梅

IL-23R促凋亡区域分析及作用机制研究

9:00-9:10

赵伟东

致脑膜炎大肠杆菌的宿主受体——Caspr1

9:10-9:20

吕 丹

胚胎基因Meox1在心肌肥厚失代偿中的调控作用研究

9:20-9:30

赵梓彤

三阴性乳腺癌相关的非编码RNA研究

9:30-9:40

何金蓉

自噬相关接头蛋白SQSTM1/p62通过影响细胞周期及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

9:40-9:50

崔 明

基于性别的放射治疗精准康复策略的研究

9:50-10:00

李宗泽

基于 HiC、WGS、RNA-Seq的胰腺癌多组学联合研究

10:00-10:10

高小攀

结核分支杆菌毒素-抗毒素系统(TA)RV1045-1044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10:10-10:20

迟晓静

寨卡病毒对脑微血管脂类转运与脂质平衡的影响

10:20-10:30

张雁飞

心房颤动与脑卒中共表达基因的鉴定

10:30-10:40

李 媛

腹主动脉瘤细胞因子表达谱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0:40-10:50

张楷乐

再生医学与精准医学结合:基因检测在尿道狭窄研究中的应用

10:50-11:00

杨志岗

皮肤中ITGA6+ITGA7+真皮干细胞亚群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解析

 

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药学分论坛

会场:图书馆一楼一号多功能厅

时间

姓名

报告题目

8:30-8:40

马 莉

不同唾液酸水平的IVIG对THP-1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影响

8:40-8:50

王 喆

白果内酯通过改善三羧酸循环和维持氧化还原稳态保护异丙肾上腺素损伤的心肌细胞

8:50-9:00

徐 亮

基于可聚合生物材料的新药和器械研究及应用转化

9:00-9:10

孟 洁

新型雄黄纳米剂型的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研究

9:10-9:20

杜 郁

丁酸抗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

9:20-9:30

王强松

天然药与化疗药联用的纳米凝胶“增效减毒”用于肿瘤靶向治疗

9:30-9:40

胡泽平

非小细胞肺癌亚群的代谢机制与药物靶标研究

9:40-9:50

贺玖明

质谱成像新技术与靶向抗肿瘤新药研发

9:50-10:00

徐 娟

生殖健康药物的多晶型研究

10:00-10:10

薛司徒

ULK1作为潜在肝癌治疗靶点及药物发现研究

10:10-10:20

郭 炜

TrkB激活性抗体创新药物开发及其在神经损伤疾病中的应用

10:20-10:30

夏 涛

基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黔产荭草花活性成分的PK-PD研究

10:30-10:40

范田运

新型环化小檗碱衍生物设计合成及抗MRSA活性研究

10:40-10:50

高瑞娟

基于Nanoceria、靶向CXCR4的pH依赖性药物传递系统对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

10:50-11:00

张 靖

蒲公英提取物通过调节脂肪酸降解、细胞因子受体信号及菌群失调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11:00-11:10

朱丽媛

前列腺素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新药发现

 

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分论坛

会场:图书馆一楼二号多功能厅

时 间

姓 名

报告题目

8:30-8:40

李亚明

国内医疗行业访问学者制度实践探索和制度设计思考

8:40-8:50

刘 壮

潜在类别分析在临床医师岗位胜任力研究中的应用

8:50-9:00

辛赫男

我国农村结核潜伏感染人群5年发病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

9:00-9:10

张浩然

河南省中牟县乡村医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9:10-9:20

徐友春

面向慢病防控的微流控体外诊断技术的研究

9:20-9:30

李胜男

NP暴露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病理损伤及诱发大鼠焦虑的研究

9:30-9:40

陈宏达

结肠镜、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和新型个体化筛查方案在人群结直肠癌筛查中的效果评价: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9:40-9:50

卢 明

结肠镜筛查在结直肠癌高发区和非高发区的筛查效果评价

9:50-10:00

温 艳

总胆固醇与男性原发性肝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0:00-10:10

吕章艳

体检指标在中国非吸烟女性肺癌风险预测的应用探索研究

10:10-10:20

赵 健

产妇膳食营养状况与产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

10:20-10:30

李 鑫

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与男性肾癌发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0:30-10:40

冯小双

糖尿病与肝癌发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10:40-10:50

蒋芝月

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贵州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期望调查分析

10:50-11:00

金庭旭

贵州省某燃煤型氟病区人群血清BALP与CICP浓度变化的研究

 

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医学人工智能分论坛

会场:图书馆七楼多功能厅

时 间

姓 名

报告题目

8:30-8:40

林 风

通过体温时序数据读取昼夜颠倒作息小鼠的健康信息

8:40-8:50

杨 林

在线发现临床信息模型以促进电子健康档案的互操作性:openEHR的可行性研究

8:50-9:00

于伟泓

基于病灶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辅助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转诊

9:00-9:10

陈 芳

基于多尺度影像智能分析的血管内介入诊疗引导技术

9:10-9:20

李子全

混合现实技术在经皮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9:20-9:30

郑 思

基于二分图的方法构建药物重定位计算学模型

9:30-9:40

王 萍

利用大鼠模型研究靶向神经分布重建后的运动 与感觉神经信息编码特征

9:40-9:50

刘志远

面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集的医用生物界面柔性传感技术

9:50-10:00

王 锋

基于人工智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

10:00-10:10

韩 婧

应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呼吸慢病管理




李兰娟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40余年,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诊治,尤其对肝衰竭、病毒性肝炎、肝病微生态研究有重大突破性贡献。

现为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树兰医疗发起人。兼任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主任。还担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计划技术副总师,“综合防治示范区和现场研究”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卫计委第一届人口健康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主席(4th IHMC),国际血液净化学会(ISFA)理事,《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浙江医学》主编等学术职务。

承担了国家“863”、“973”、“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20余项,获发明专利29项,软件著作权3项。主编出版了我国首部《人工肝脏》、《感染微生态学》和教育部规划教材《传染病学》等专著36部。发表论文400余篇,在Nature、Lancet、NEJM等SCI收录杂志发表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校推广应用奖二等奖1项。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4年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中央电视台2014年度科技创新人物,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和第九届谈家桢科学奖临床医学奖等。


张学敏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部主任,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感染免疫、炎症和肿瘤,近期主要成果发表在Cell,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荣获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等。


林东昕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肿瘤学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因及癌变研究室主任,癌发生及预防分子机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8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3-2004年度);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1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研究领域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易感性。主要学术贡献是揭示我国食管癌、胰腺癌、肺癌等重要肿瘤的遗传易感基因,易感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以及遗传变异对肿瘤放化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已培养肿瘤学博士和硕士40余名,其中4名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至今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被引用15,000次,H-指数70,其中Nature Genetics(17篇)、Gastroenterology(7篇)和Nature Communications(4篇)。研究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3年,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等。


顾东风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原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国际心血管流行病学与预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遗传学会遗传咨询分会委员。Chronic Disease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杂志副主编。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及慢性病防治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主要从事心血管等慢性病的流行病学、人群防治和遗传病因研究。牵头“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预测China-PAR”等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流行趋势及重要发病因素,创建国人心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提出适宜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先后承担“高血压和冠心病全基因组、分子分型”等方面863、973、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构建了国人冠心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遗传特征谱。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含New Engl J Med、Lancet、JAMA、Nat Genet、Circulation等杂志,获得国家16项发明专利授权,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成果被国内外防治指南和世界心脏病学权威教科书及世界卫生组织专著等广泛引用。


陈世卿院士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全球著名的超级计算机专家,美国第三脑研究院创始人兼CEO,中国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科学研究的并行向量超级计算机;研发了使用通用型64-256 CPU的企业用高性能计算机;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128个刀片的超级计算机;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应用对应用、高效率、动态式企业协同作业软件TONBU;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以超级计算机为基础,全球联网形成类似电力网格的信息网格SCP;组织美国硅谷的非营利第三脑研究院Third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专注于世界前沿关于研究脑、保护脑、发展脑和延伸脑的研发项目,并筹建安全、可靠、高效的分布式/并行式/协作式超级网格云端平台SCP用以支持全球巨量、实时、遍布的大数据存储和模拟运算。


张学教授

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黑龙江省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主要从事单基因病和基因组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多种单基因病的致病基因和基因组病的致病DNA重排,在Science和Nature Genetics等杂志发表系列高水平论文。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7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和何梁何利奖。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会长、京津冀医学遗传学联盟主席、国家卫生计生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骆清铭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特聘教授(首批),现任海南大学校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物医学光子学”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和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委生物与医学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高校生物医学工程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负责人。

他曾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美国光学学会(OSA)、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和中国光学学会Fellow,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负责人、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

骆清铭是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生物功能的飞秒激光光学成像机制研究”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单细胞分辨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与仪器”第一完成人。历时十余年,他率领研究团队首次获得了亚微米体素分辨率的小鼠全脑高分辨图谱,成果发表于Science并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新闻,首次展示了鼠脑轴突的长距离追踪,为实现单神经元分辨水平的全脑三维可视化(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研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


陈薇教授

长期从事生物安全研究。成功研发我国首个国家战略储备重组疫苗、全球首个获批新药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以通讯作者在The Lancet、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发表学术论文;以第1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何梁何利奖、“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程涛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长聘教授、常务副院所长,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系主任,中国生理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实验血液学会唯一中国理事及其会刊副主编,血液学国际权威杂志Blood首位中国编委。程涛教授围绕造血干细胞数量、质量以及微环境调控进行了长期而系统的研究,开拓损伤与疾病环境下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研究新领域,提出造血再生新理论,建立干细胞和基因治疗新技术。在Science、多种Nature系列刊物以及Blood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1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内外专著9部。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和专业权威杂志等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文章平均影响因子9.1,学术查引9600余次,授权专利11项。主持承担多个国家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获得多个国内外奖项和荣誉。


夏宁邵教授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分子疫苗学和分子诊断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入选国家杰青、万人计划、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主持研制出全球首个戊肝疫苗、全球新一代“金标准”戊肝诊断试剂、全球首个乙肝核心抗体定量检测试剂、首个国产宫颈癌疫苗等创新产品,获得1项国家一类新药证书、70余项诊断试剂注册证、12项欧盟CE认证、2项WHO PQ认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等奖励。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科学•转化医学》、《自然•微生物学》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入选《自然•生物技术》评选的2016年度全球转化领域TOP20研究者。


吴玉章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免疫学学科主任、国家免疫生物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重庆)医药中试生产中心主任、全军抗原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万人计划)带头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万人计划)负责人。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专家、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责任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全军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总后勤部科技委常委、重庆市免疫学会理事长、《免疫学杂志》主编、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重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等。先后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省部级一等奖4项、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医学中青年百名科技之星、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优秀骨干教师、总后科技金星、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及重大项目、863重大项目、973计划、支撑计划等研究任务,在包括Nature, Immunity,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Cell 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SCI论著200多篇,获得国际、国家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79件,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论文等。


黄爱龙教授

男,1964年出生,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重庆医科大学感染性疾病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临床医学学科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预防医学与内科学组评审专家。2010年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第三届中国侨界贡献奖,2015年获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黄爱龙教授长期致力于乙型肝炎发病机理和肝癌研究。先后获得国家“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863高技术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霍英东青年教师研究基金资助,近五年获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有关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已申请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2项。近年来共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 在国际著名期刊Hepatology、Cancer Research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多次担任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主席。现任SCI收录杂志《Genes &Diseases》共同主编。


庾石山教授

男,1962年8月出生,广西全州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5-199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和“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和SCI期刊《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副主编。

主要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在活性物质发现、新药创制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和原创性成果。攻克中草药复杂体系中新活性物质的识别、锁定和获取等难关,创建分离制备前排除已知化合物的新型研究模式。并应用该模式从46种中草药中获取760余个新化合物,发现298个高活性化合物。尤其是发现华佗“刮骨疗伤”麻沸散的关键药味闹羊花中镇痛作用比吗啡强、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二萜化合物,为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源头分子。其中14个新颖结构化合物被国际著名期刊Nat. Prod. Rep.遴选为国际天然产物研究的重要进展,并得到美国科学院院士Houk教授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证实。充分显示新研究模式的先进性和实用性,破解了该研究领域的瓶颈。

创制出濒危动物药材熊胆的高技术代用品--人工熊胆粉,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其安全性良好,正准备开展II期临床试验。人工熊胆粉是继人工麝香后又一个濒危动物药材代用品的重大品种,将有效解决熊胆原料长期供应不足的历史性难题,对保证中医用药体系的完整性、中药事业可持续发展和濒危动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成果发表论文226篇,被引2677次,SCI论文180篇,他引1779次。其中以通讯作者或共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66篇,包括国际上化学领域的著名期刊Angew. Chem. Int. Ed., Org. Lett.等SCI论文146篇, IF>5的SCI论文2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其中2项分别获得美国、欧洲、日本等授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宋咏梅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教授,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食管癌等的发生发展机理研究。

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分子肿瘤及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整合医学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健康科普分会常委;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Medicine in Omics》编委;《Cell Proliferation》杂志、《Frontiers》杂志、《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医学研究杂志》等审稿专家。

共发表SCI论文60余篇,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Cancer research、Molecular Cancer、Theranostics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其中Nature为ESI高被引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863”项目共5项,国家级子课题13项;获得授权专利8项,包括3项国际专利。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科技奖二等奖、抗癌协会奖一等奖、华夏医学奖一等奖等。


程功 教授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7月至2011年11月于耶鲁大学医学院及HHMI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9年6月晋升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程功教授主要致力于蚊媒病毒感染机制与抗病毒免疫研究,从分子层面阐明多种重要蚊媒病毒感染传播的分子机制及宿主免疫保护机制,为重要蚊媒病毒的防治提供生物学基础。程功教授以通讯作者 (含共同)或第一作者在Nature (2017)、Cell (2010)、Cell Host & Microbe (2019)、Nature Microbiology (2016a, 2016b, 2017, 2019)、Nature Immunology (2018)、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2019)、 PLoS Pathogens (2014a, 2014b, 2015), Trends in Parasitology (2016)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及特邀综述,首次阐明寨卡病毒暴发机制、提出针对蚊媒病毒传染病的新型传播阻断策略,获得5项国家发明专利。

程功教授曾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英国皇家医学会“牛顿高级学者”、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第三届树兰医学青年奖、第二届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第十二届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科技部/盖茨基金会“Grand Challenge青年科学家”等奖励荣誉。担任中国昆虫学会昆虫比较免疫与互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媒介实验动物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应急管理协会亚太卫生应急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学术职务。担任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杂志Associate Editor,eLife杂志Guest Reviewing Editor及Virologica Sinica《中国病毒学(英)》期刊编委。


蓝柯 教授

现任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副院长、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主要从事肿瘤疱疹病毒感染及致瘤机理研究,在卡波氏肉瘤病毒(KSHV)潜伏感染与致瘤机理研究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的研究工作,在PLoS Pathogens、Journal of Virology、Cell Host Microbe、PNAS、Science Advances、Cell Research、Cancer Research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肖建辉教授

博士,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核心专家。主要从事微生物与干细胞药学领域研究工作。以第1作者或通信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参编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的专著2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件,转让专利技术3件。部分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首届贵州省“青年创新人才奖”和第十届贵州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重大人才工程计划。担任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IUBMB)主要期刊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副主编及多本国际刊物编委。


王成锋教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胰胃外科主任、胰腺肿瘤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生生导师,国家分子肿瘤学重点实验室PI。从事腹部肿瘤诊治35年,2010年起专注于胰腺癌(肿瘤)的诊治和相关基础研究10年,在胰腺癌的临床诊治和相关基础研究方面成绩斐然,达国际和国内领先水平。

现担任国际术中放疗协会(ISIORT)理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腹部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胰腺癌术中放疗学组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肿瘤专业委员会胰腺癌学组主任委员等。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介绍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成立。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自1957年起实行院校合一的管理体制。作为我国最高医学研究机构和最高医学教育机构,院校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引领我国医学科技教育发展和维护人民健康为己任,为我国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院校建立以来,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创了我国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高等护理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最早的公共卫生实践,取得了“北京猿人发现”、“蛋白质变性学说”、“单体麻黄素提取”、“黑热病研究”等一系列重要成果;中国医学科学院在脊髓灰质炎系列疫苗的研制及其在中国儿童计划免疫中的应用、全国控制和基本消灭麻风、根治绒毛膜上皮癌化学疗法的创建与推广、食管癌综合防治研究、难治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救治体系、丁苯酞和双环醇等天然药物创制、人工麝香研制及其产业化、国内首例艾滋病患者发现及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体系、中国医学细胞遗传学创建与疾病基因研究和自体干细胞临床率先应用理论基础与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院校产生了包括张孝骞、张锡钧、钟惠澜、林巧稚、黄家驷等在内的52位医药卫生界两院院士,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军事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医院、中日医院、北京安贞医院等国内众多重要医学机构的建立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院校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3个研究所(院、基地)、6家医院、7所学院、56个创新单元,集医教研防产为一体的国家医学科学中心和综合性医学科学研究机构。院校拥有两院院士24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21人、长江学者19人、国家杰青39人;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有6个A类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其他国家级科研基地8个。院校有6所直属医院,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血液病医院和皮肤病医院,集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于一体,形成了国内外闻名的医疗、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的临床医学体系。

当前,院校发展进入新百年、新甲子。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重要指示精神,院校制定了“承启文化,健全体系,创新机制,拓展资源”的工作方略。在国内率先实施“4+4”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开创卓越护理人才“4+2”本硕贯通培养改革试验班;实施医学院校准聘长聘(Tenure-Track)教职聘任改革;启动全球杰出人才招聘;深化实施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以研究院(研究所)、研究基地、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单元为主体的开放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深化与国内外重点机构的协同合作。将院校打造成为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特别是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先进思想源和强劲动力源,为我国人民健康、医学科学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遵义医科大学介绍

学校创建于1947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学本科院校,曾用关东医学院、大连医学院、大连大学医学院等名称。1969年为支援“三线”建设,学校整体搬迁至贵州省遵义市,更名为遵义医学院。2018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遵义医科大学。经过7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以医学为主,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多层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省属高校,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以优异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口腔医学专业认证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认证。

学校由新蒲校区、大连路校区及珠海校区三个校区组成,占地面积约2515亩,有全日制在校生16000余人,下设28个教学院系、4所直属附属医院、9所非直属附属医院。

建校以来,学校群英荟萃、专家云集,生理学家沈其震院士、解剖学与人类学家吴汝康院士、微生物学家魏曦院士、药理学家张毅教授、生理学家吴襄教授、生物学家伍律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曾执教讲坛。教师队伍中,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共6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贵州省核心专家共16人;省级教学团队、省部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共22个。

学校本科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等6个学科门类,包含30个本科专业。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各1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3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

学校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1981年恢复高考后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9年起与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苏州大学、贵州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研究生教育涵盖医学、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等5个学科门类,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9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2015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贵州-东盟医学教育学院),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抓手,着力强化内涵建设,临床医学学科2018年进入ESI全球前1%,荣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是我省近5年来唯一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高校;在贵州省“双一流”建设中,我校药学获得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立项,临床医学获得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立项。19个项目获贵州省一流大学(一期)重点建设项目(含培育)立项。

学校依托教育部特色民族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基础药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使科研质量与数量大幅提升。近三年获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14项,连续三年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全省共11项),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贵州省科技成果转化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学校不断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融入地方发展,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深度合作,推进协同育人;积极与大型上市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体师生员工秉承“明德笃学,求是致用”的校训,发扬“信念坚定、顾全大局、顽强拼搏、严谨治学、开拓创新”的遵医精神,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突出“弘扬长征精神,注重实践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坚持内涵发展,为早日建成西部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地址: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校园1号路(新蒲校区)
          遵义市汇川区大连路201号(大连路校区)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金海岸(珠海校区)

校办电话:0851-28609388  28642444(传真)   本科生招生:0851-28205801  28204791
研究生招生:0851-28643580  成教招生:0851-28609685

官方微信

版权所有©遵义医科大学  黔ICP备06003261号-2 贵公网安备52030002001152号

版权声明 | 隐私声明 | 网站地图